哪里都有日出,
為什么人們獨獨青睞這里的早晨?
哪里都能發呆,
為什么人們紛紛癡迷這里的陽光?
哪里都有夕照,
為什么人們接踵沉浸這里的夜晚?
麗江——一個來了就不想分開的古鎮。
空萬般思憶,爭如回去睹麗江
這里的早晨生成一種魅力,能安撫你的神經,洗滌你的雙耳,讓你心儀,讓你貪戀,一步一趨地迷失蹤在靜謐的薄靄里——恍如隔世。
早晨,整個古鎮還沉浸在噴香甜的夢里。我輕輕的起了床,生怕驚醒了室友,輕手輕腳地打開房門,走到天臺上面。放眼望去,沒有城墻的古城還籠蓋在晨霧中。遠處的玉龍雪山像披著灰色的風衣,不見它婀娜的身姿。多云的天,氣溫很低,虧弱的我不禁打了個寒噤。四方街一圈的燈還亮著,朦朧中看不清是宿醉的漢子仍是夙起的人兒。遠山用長長的一條薄紗輕擁著古鎮,顯得有些曖昧。樓下老板的侄女已經將暖水瓶灌好了?;馃济叵聵侨Q了一瓶上來,倒上一杯水,捧在手上,暖了身子。這會兒功夫,右邊的天空逐漸亮了起來,一時刻竟有些許期盼。遠處可見三兩個屋頂冒出炊煙縷縷,從古鎮里的黌舍傳來了廣播體操的音樂,久違的旋律讓我又回到了學生時代。
云層漸變,天也亮了起來。東邊的那一年夜塊云朵由淺藍轉至粉色,進而變得更亮、更紅。一柱強光有力地刺穿云層,在古鎮上方散開來,形成一團光暈,溫柔地罩在古鎮中心的一片屋頂上,竟讓古鎮多了些許嫵媚,倏忽想起徐霞客的“宮室之麗,擬于王者”。不知不覺中,天臺上已經多了好幾小我,紛紛舉起自己的“蛇矛年夜炮”,對著這場景起頭了“狂轟亂炸”??上?,云層太厚,初升的向陽事實下場敵不外老奸巨滑的烏云,敗下陣來,整個古鎮又回到了日出前的那片蒼莽。四方街的燈滅了,方圓的屋頂漸次清楚起來,屋宇森森,彷如迷宮。
下了樓,往山下走去。
小路雙方的商鋪和客棧還沒有開門,偶見夙起遛鳥的老者。間或有人家在取下店肆的門板,伴計在生火,進行著天天的清掃工作。在古城任何一處處所你都可以覺察那積厚流光的古老文明,最吸引我之一即是古城的路面,全是由青石板鋪就而成,亮光的石面上有五顏六色的圖案,像是由眾多分歧色彩的小石頭融聚而成,這是當地一種自然石料——五花石。這種石板材料全采自于麗江壩四周的山里,它清亮光潔,而且腳感沉厚,石板路面斑痕累累,深淺不勻、凸凹不服,那是履歷了幾百年來,人踏馬踩而留下的痕跡,古城的故事可以說就是從這五花石路面起頭的。走得累了幾乎都可以隨地而坐,我老是幻想著炎天赤足踩在上面的感受,那必然很舒服。
早晨的酒吧街像是反璞歸真的風塵女子,素凈得不敢相認。舉頭望去,雪山“猶抱琵琶”地露出了半個笑臉;街道上幾乎沒有行人,陽光還只能照到屋檐上,深吸一口吻,冷冷的但卻很是清爽。
沒有游人、沒有燈光、沒有噪音,靜靜的古鎮,回歸了原始的模樣,這才是我想要的麗江之晨。
這里的陽光有一種魔法能穿透你的腦子,浸濕你的心房,讓你失蹤憶,讓你忘情,甘神色愿地沉浸在優柔的年光里——不能自拔。
*四方街的舞步*
四方街為年夜硯的中心,四通八達,四周冷巷通幽,據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開首而建。這里是歷代集市中心,每日萬頭躦動,熱鬧很是。從四方街四角延長出四年夜主街,縱貫東南西北四郊,又從主街岔出從多街巷,如蛛網交織,往來暢便。街道全用五彩石鋪砌,平展清潔,晴不揚塵,雨不積水。
麗江富貴的一天是從四方街起頭的。天天一年夜早就有一群納西族的白叟,穿戴整潔的納西族服裝,神氣專注,合著旋律簡單、節奏明快的納西樂,圍成圈跳起了他們自稱為“健身舞”的跳舞,逐步演釀成了四方街的一道風光,引得旅客容身,紛紛搶拍。不少的年青人還插手了跳舞的行列,隊伍越來越復雜,真有點全平易近健身的味道。
趁舞者歇息的機緣,我和其中的一對老佳耦攀話起來。白叟名叫龔仕剛,今年73歲;妻子叫木冠軍,今年72歲。他們分袂退休于銀行和病院,天天步行幾公里到四方街磨煉身體。白叟很是滑稽,在介紹到她的妻子時,笑著說:“我跳得欠好,她厲害,她是冠軍!”。我也被他的詼諧打動,趕緊補上一句“您更厲害!您把冠軍都娶回家了!”。時至今天,古城人依然在過著安好協調的糊口,依然按著自己的傳統、自己的古風、自己的糊口體例,送走昨日,迎來明天。
四方街的熱鬧可一向延續到深夜??梢雇韼缀跏菍儆谀昵嗳说?。他們點燃篝火,手拉手,圍成圈,在納西平易近樂的伴奏下,跳起歡暢的跳舞。美妙的納西平易近樂合著現代人的軌范是那樣協調。
*古城與水*
古城的泉水富有神韻。清亮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過,在城區又幻化成無數支流,穿街走巷,入院過墻,流遍萬戶千家。水邊楊柳垂絲,柳下小橋座座,淺吟般的水聲、還有那映在木樓青瓦上的波光,無時不在提醒你這座“東方威尼斯”的存在。
水是古城的血脈。水賦予了古城以靈氣、秀氣;古城也給水以靈氣和秀氣。古城人視水為良知,對水情有獨鐘和敬畏之情。古城里有好幾處“一井三潭”的三眼井,最上一潭是出水口,為飲用井,中心為洗菜井,下面為洗衣井。百年來納西人用水自覺按此商定俗成的端方,這是否也給我們社會供給了一個環保的典型?
夜晚的水溝,更是許愿燈的世界。水面上一盞盞形態各異的蓮花燈,斑斕而又神秘,迤儷邇來,仿佛置身夢幻之中。良多青年男女或成雙或單影,手捧花燈,順著溪水放流著自己的愛戀和心愿。
*尋蹤馬幫遺跡*
麗江古城是滇西茶馬舊道上的重鎮,但一切都是從馬幫和商號起頭。因為古城處于非凡的地輿位置,交往于麗江的馬幫每年二三萬匹,貨色也是成千上萬斤,麗江古城內一時沸沸揚揚,氣象萬千。頻仍交往的馬幫,也必然水平上影響著麗江古城納西人的糊口,對納西人的糊口體例,糊口立場發生巨年夜的影響。
束河是麗江壩子中保留最無缺的古驛站。束河,納西語稱“紹塢”,被稱為“丹鳳含書之地”。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,森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,組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識表記標幟。沿著青龍橋往西走,是一條鋪得相當好的五花石板路,據說這是束河鎮一幫長年奔波于茶馬舊道上的藏客們在20世紀三十年月捐資鋪砌的。
束河古鎮曾以發家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、竹編等手工業聞名于世。古老的石橋,滑膩的石板路,高突的上馬石,馬鍋頭的豪宅,還有馬鞍、馬鈴、馬燈、皮口袋、酥油桶,以及來自印度、尼泊爾、西藏的各類舊貨,撫今追昔,讓你浮想聯翩。
和年夜硯對比,束河更多了一份舒適。從靜靜的舊道走過,這里每一塊青磚都殘留著足底的溫度。碰見有400多年歷史的石拱青龍橋,禁不住停下腳步。
橋上,一個老外和兩個年青的中國小伙組成的樂隊在演唱,不美觀眾甚多。老外手里的吉他、納西族白叟鮮艷的服飾、藍天、白云、發黃的樹梢,組成了一幅斑斕的畫卷。流連其間,斑斕的小橋,心丟了,還能回來嗎?
*東巴文和納西古樂*
麗江地域納西族生齒有22萬人,多元宗教崇奉,對麗江平易近族納西族的社會成長發生了深刻的影響。多元崇奉分袂與周邊平易近族成立了宗教激情上的配合點,促進了與外平易近族連結長久友好的睦鄰關系,古鎮歷史上一向沒有發生過戰爭,想必也緣于此。
前往木府的路上,偶遇東巴文化演習所的楊樹康先生長教師。先生長教師興致勃勃的帶我參不美觀了演習所,并講述了良多關于東巴文化的故事。其中一個記憶最深:良久良久以前,納西族一位小伙子偶遇了天上的仙女,兩人一見鐘情??墒翘焐系钠兴_果斷不許可這樣的行為,于是仙女就私奔下凡來,與小伙子連系在一路?!疤焐窠蹬R人壽豐,陽光輝煌草木華”。他們在人世過著幸福完竣的糊口,而天上的“年夜鵬神鳥”也被他們的竭誠戀愛所打動,一向在漆黑庇佑他們,于是納西族人也就供奉該神至今。
夜晚,在古城的進口處你可以看見一群非凡的人群——他們是獨一一支全數由納西族農人組成的“納西古樂吹奏團”,其中年數最年夜的團員已經是78歲高齡。團長一家的履歷更是可欽可欽。從他的父輩起頭,就為了擔任和成長納西古樂而馳驅,畢生全力推廣這一傳統的文化。父親走了,兒子擔任了他的事業,率領妻、子繼續宣傳和弘揚這一面臨失蹤傳的古樂。此刻這支農人隊伍已成長到了十幾人。若是你有緣碰見這支怪異的隊伍,請為他們拍手吧!
這里的黑夜會施展一種巫術,迷惑你的眼睛,獨霸你的四肢,讓你扭捏,讓你縱容,不由自主地融化在窮奢極欲的世界里——迷醉不歸。
*琴聲暗淡人如畫*
“小吧黎”——
精練的裝飾
燃燒的爐火
時斷時續的口琴
合著女歌手嘶啞的嗓音
迷惑的夜
噴香甜的酒
一半留在唇邊
一半留在夢中
一處隱秘的角落
一盞搖曳的紅燭
一個孤傲的人兒
一份空蕪的神色
*夜的色彩*
夜晚的麗江褪去了玲瓏的外衣,換上了艷麗的盛裝。家家門庭上的紅燈籠點綴著安好的柳岸院落,在燈光的照射下,美麗而又迷人。酒吧街變得異常熱鬧,像是從地底下冒出來似的——身著納西服飾的年青男女站在酒吧門口招攬旅客。
店里面,拉琴的、吹奏的、彈唱的,八般身手競顯;
街雙方,旅客拉隊賽起歌來,你來我往,HIGH到極點。
喝“高”了,吼累了,人困馬乏,把自己扔到客棧床上,呼呼地與馬幫結伴去了。
此時,東年夜街舒適了,四方街也消停了,酒吧陸陸續續打烊……
走在深夜清涼的五花石板上,盡情享受著空氣中懶洋洋的氣息,這時的夜屬于我的。
那晚,星閃灼,月如盤。
遠了望去,嵌雪樓如同蜃樓般鵠立在半山腰上,山腳的洪流車吱吱啞啞地一再著那首歌——《夢回麗江》。
窩窩頭2007年11月于年夜硯廂